带路字的昵称霸气

01.醉忘归路

02.走在路上

03.走在成长的路上

04.一段情路

05.一程山路

06.形同陌路

07.携长路浮尘

08.狭路相逢

09.西棠路7号街

10.无路可退

11.未来的路

12.退路

13.铁道路口

14.迢迢路遥遥

15.天黑路滑人心杂

16.套路深

17.桃花铺满路

18.世间情路

19.识遍英雄路

20.十里湖边路

21.失了稳场路

22.少走夜路

23.少走感情路

24.少女情路9号

25.人美路子野

26.让风路过我

27.鹊桥归路

28.穷途末路

29.情路遥远

30.前行的路上

31.走路带风的温柔

32.走路带风

33.走路带醋

34.走了稳场路

35.自毁退路

36.终归陌路人

37.早不识归路

38.有风路过我

39.一路有你

40.一路风霜与热望

41.陪你走过每一段路

42.你走路带风

43.你也一直在路上

44.你是我的慢慢人生路

45.你的退路

46.陌路人

47.陌路情伤

路姓第一大省

当今路姓第一大省为河北。

姓氏路,拼音lù,全国总人口约110多万人〔常见姓氏〕,排名最新第160位。位于兰姓之后,符姓之前。

路姓的由来共有8种说法,其中之一是源于姬姓(高辛氏),出自远古帝喾之孙玄元的封地路中,史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据籍《唐太原令路公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玄元为黄帝的后裔。

如今,路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山东、安徽、河南等省多此姓,这四省之路氏约占全国路氏人口的70%左右。

路姓氏的由来

路姓的由来共有8种说法,其中之一是源于姬姓(高辛氏),出自远古帝喾之孙玄元的封地路中,史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据籍《唐太原令路公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玄元为黄帝的后裔。

源流一

黄帝生子玄嚣,玄嚣生子帝喾,为高辛氏。帝喾有子挚,挚生子玄元,在唐尧为部落首领时,玄元因功封为路中侯,建路国,历经虞舜时期和夏王朝一直为侯爵,其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路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姜姓,出自为炎帝的后代支子的封地潞地,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氏纂》记载:黄帝为首领时,封炎帝支子于潞地(今山西长治潞城),隗姓,子爵,建潞国。西周至春秋时期,潞国被称为赤狄潞氏。到了春秋时期,有潞国君主潞子婴儿。周定王姬瑜十三年(晋景公六年,公元前594年),晋景公发大军北上。晋军到潞国之后,在曲梁(今潞城北部)与丰舒控制的潞国军队激战一场,彻底击败潞军,杀了丰舒。然后,晋景公顺手牵羊灭了潞国,把潞子婴儿带回晋国。从此,潞国被划入晋国版图,成为强晋的一部分。

潞国被灭后,潞子婴儿的后代子孙合其他赤狄潞氏族人以原封地名称为姓氏,称潞氏,后去掉“氵”偏旁简笔为路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妘姓,出自黄帝的后裔陆终的后裔的封地路,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据史籍《困学纪闻》记载:黄帝之子昌意生颛顼,颛顼之子老童生吴回,吴回之子即陆终。

陆终有六子,其第四子求言(郐子),受封于路邑(今北京通州),后裔子孙后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路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路县,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急就篇》记载:路,原为水名,作潞。汉朝初期置路县(今北京通州),东汉朝时期改为潞县,该县有许多人以潞命氏,称潞姓,后为路氏,世代相传至今。

后来的西汉朝时期的著名临淮太守路温舒,上奏了闻名天下的《尚德缓刑书》,他就是该支路氏族人。

源流五

出自隗姓,炎帝之裔。黄帝封炎帝之裔于路,即春秋时赤狄潞子(今山西省潞城一带),国人称潞氏,后灭于晋,子孙以国为氏(疑与姜姓同源)。潞又写作路,也称路氏。

源流六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没潞真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代北鲜卑族拓拔部有没路真氏、亦称没潞真氏、没鹿真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改汉字单姓为路氏、鹿氏。

源流七

出自南宋皇室。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围汴京,高宗赵构逃亡在外遇金兵,问其姓氏,高宗装哑指路为姓,后裔便分赵、路两姓。

源流八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路正、巾车,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路正,亦称合路、合方,主管天下交通之事,包括筑路、维护、设置驿站、路理(道路哨卡)等,隶属于夏官府司管辖,相当于今天的交通部部长。据典籍《周礼·夏官·合方氏》中记载:“路正,掌达天下之道路。”巾车,官职类同于路正,不过,只负责掌管君王所行的道路,即王路,“殊异乎公路”。王路有五:玉路、门路、寝路、车路、鼓路。

路姓历史名人写过诗的

路随(776—835年),一作路隋,字南式,魏州阳平(今山东莘县)人。唐朝中期宰相,御史中丞路泌之子。

唐德宗年间,举明经出身,授润州录事参军。元和五年(810年),擢左补阙、史馆修撰,迁司勋员外郎。唐穆宗即位,迁侍讲学士,转谏议大夫。唐敬宗即位,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唐文宗即位,拜翰林承旨、兵部侍郎、知制诰。太和二年(828年),拜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监修国史。后为宰相郑注排挤,出任润州刺史、镇海军浙西道观察使等职。病卒于途中,时年六十,册赠太保,谥号为贞。

路随有学识气量,为谏官能直言,以鲠亮著称于世。曾监修《宪、穆二朝实录》,与韦处厚合撰《六经法言》,自撰《平淮西记》,今皆佚。